半年前的小抄本

    转型开始时的一些思考:

    • 没有 Perf 上的过高预期,尽可能发挥一些优势;比如学习能力、研发背景带来的产研结合的逻辑性、管理基本功及交付能力等
      • 观察 AI 方向及行业的发展走向 → 达成初心(拓宽自己的岗位宽度、找到下一段岗位发展上的竞争力、看清长线赛道及发力点)
      • 不排斥一些杂活(不追求强共识、不追求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尤其作为新手 PM),不排斥一些跟跨团队的多轮往复消耗,接受 push-back(充分沟通 / 有效妥协 / 承担责任)
    • Low-ego 不一定过度低姿态、或讨好型沟通;要对人有更好的观察和判断,把握好沟通的 “temperature” 及 “system role” 设定,更好切换 “tones

    遇到冲突时:

    1. Don’t Panic
      • 首先这是自己的选择,先接受现实、并考虑解决方案;总会有绕行方案、及能找到利益共同方来寻求帮助
      • 如果实在造成有损的解决方案,想一想最坏的预期
      • 尽快平复状态;适当跳出并关注 ROI 更高的点
    2. Keep Calm
      • 记住这只是工作;如果不系统性威胁到底线、不要太引发焦虑
      • 考虑差旅及面对面的沟通,来增加投入感和激发状态,避免状态消耗
    3. Endure & Survive

    转型前后也问了很多朋友,一些值得记录并反复回顾的观点:

    • PM 没有授权、且是靠研发团队交付价值来生存,因此如何解决他人的痛点非常重要;厂内的三种 PM:
      • 主动型(定义目标 & 驱动研发团队;仅强势业务)
      • 配合型(主要在需求处理,是产研 Pipeline 里的一个 Hub 角色;但自身不产生动力)
      • 跟随型(完全 Follow 研发团队,解决杂活)
    • PM 的关键要素是攒局能力:
      • 解决各个 stakeholders 的 OKR 之间的 GAP,一个项目组牵涉各方 POC,大家的目标 / 期望值 / 规划都有不一样,怎样平衡及驱动各方
      • 要有一些 small talks 的能力(建立互信及默契感),洞察一些关键 POC 的发展诉求;毕竟「坦诚清晰」意味着有多坦诚、就会有多虚伪
      • 能不靠发动(或上升) Leader / Peers 就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巧但不走歪招、洞悉人性
    • PM 两个核心能力(“教科书版本”):
      • 业务能力:识别客户的核心业务、有哪些问题,能共鸣并一句话(且基于客户的认知和语言体系)说明白本质原因
      • 产品能力:通过技术低成本、低风险解决问题
    • Leader 聊过的一句观点:
      • 产品或高阶技术岗位,对事情价值的论述,这个是基本功;因此不太存在类似晋升场「做得好但讲不好」的问题
    • 一位大 PM 的建议
      • 多看看好的产品“洗洗眼睛”,市场上太多粗糙的产品设计。国内对人的尊重比较差,大家缺乏对好的产品体验的认知
      • PM 关注场景,要刻意训练对一些场景设想的记录及抽象,而不完全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一个需求可能要抽取 20 个场景,然后选其中 5 个予以解决
      • 多模态元年,还是要 vocal 上有突破,这个是最人性的东西(而且不能是 TTS 这种冰冷的呈现)

    半年回顾

    一些笔记上的只言片语:

    • 过去做研发的方向相对垂直,DevTools / EP Infra 变化都没这么快,习惯性慢思考;产品方向一个挑战是怎么提升思考和有效表达的主频
    • 状态要经常在线,很多时候毫无预兆地被拉到某些群 / 会上,逼着回答 why / when / how,并要对说过的话负责;这里有些是产品设计细节、有些是长期规划
    • Q1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产品的信息架构梳理(协议定义和治理)。跟架构的工作并没有太大差异,但落地执行上难度要大很多(毕竟没办法自己 check-in IDL,而是要推动上下游各个系统 RD Owner 来接受这个改动);协议升级无关产品层面的价值交付,但工程量不小(尤其无法 STW 进行改造),怎么定里程碑并逐步实施、对齐各方并解决冲突
    • 换了个角色推动整体的架构设计和实现的执行落地时,就要回答一些之前自己不会去想的问题,比如需要度量哪些 north stars metrics、怎么解释你的 primary goals 等等
    • PM 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强度可能是比较靠前的,而且 ramping up 过程也一直状态绷紧。经常埋没在各种工作项的琐碎推进上,节奏感和 prioritize skills 需要持续锻炼
    • 转型预期是 PM 经历能造就一个 10x Maker 的能力要素,但现在锻炼的不少都是怎么跟规则共舞… 最近的一个例子,带新 PM 提需求,介绍 UX / QA / PMO 要找谁、合作方的前后端是哪几个、评审会议怎么控场等。每个大厂都有自己的问题;东山的老虎吃人,西山的老虎一样在吃人。切换角色后,要面临的问题一样不少:山上老虎吃人,水下鳄鱼也不是善类

    最近大部门裁员,一些尚无答案的思考:

    • 国内的 ToB SaaS 到底是不是 dead business
      • 民企及企业出海越来越难(这两个也是很多 ToB SaaS 预设的增长盘),而国内的 ToG 会面临一些央国企的子公司竞争和信创这种业务形态厮杀;S1000 战略是否可持续
      • 销售驱动 / 运营驱动 / 产品驱动的优劣大家都知道,但国内是否只有 SLG 的机会
    • PM 需要持续对抗惯性感:
      • 产品的路径如果不用一双 fresh eyes 持续观测及修正,会越走越平庸
      • 哪些爬坡路段给油、哪些长直赛道激发研发来 Drive,还是很考验判断力的
      • 目前的状态还是跟在 PM Leader 后面隐身执行( “someone’s hand” );So what’s next
    • 在一个领域多久能形成深度思考?个人感觉是至少三个月。但怎么在一开始就能抓住问题本质
      • 产品更强调自信沟通和表达;最开始的时间窗口(也是表达 & 决策的黄金窗口)输出的观点可以是错的,但要可迭代 / 可论证

    Misc.

    一些有关无关的只言片语:

    • 跟两个好友聚餐,M 兄说他预期我转型 PM 的确会面临一些挑战;PM 需要非常强势并且乐在其中。大厂的岗位都是去能力化,M 兄表达从来没见过哪个会上能说服别人,从来都是靠嗓门大和甩锅,不要对职场的能力要素有过度的假设
    • 对 AI 方向和产品打磨上开始有了一些思考:一个是避免过多围绕 happy-path 做产品能力假设,另外一点是除非产品价值非常打动用户,否则一些 opinionated 的决策要慎重
    • 伊索寓言一则:一群青蛙向神祈祷赐给它们一个国王。宙斯把一根原木投到了池塘里,宣布这就是这群青蛙的国王。青蛙对一动不动的原木失望至极,再次向神祈祷想要一个能做点儿什么的国王。于是宙斯派了一只鹳,鹳毫不犹豫地吃掉了这些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