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是三月出头,想法不少、但不知道怎么迈出第一步。

    图片对白:喵了个咪的,太艰难了

    当收获到机会,开始犹豫如何抉择——职业成长性、岗位激励机制、机会成本、沉没成本… 试图理性地计算出最优的策略。

    图片对白:买定离手,不纠结了,”Hell, It’s about time!”


    职业方向

    岗位主要考虑了 SDET(测试开发)和 Web Dev,行业方向上比较倾向 FinTech(互联网金融)领域。很早前从 Shizhu 兄收获到的职业建议就是:掉头要趁早、产品研发比起服务质量的测试开发更具成长性。参考《二三事》

    实际启动择岗时发现,转型难免会牺牲掉在熟悉的领域已积累的优势,比如在领域 A 能拿到 Senior 岗,转型领域 B 的岗位层次要低一些;当然这个也是在心理预期之内的。

    选择

    最后纠结的两个机会,内部 FiT 线的 Web 开发,和外部的一个测试开发岗。

    前者是一个初创团队,和两位 T4 面试官交流得都很愉快,其中 GM 提到该组是一个无限可能的团队:基层全员 T3 / P3、优秀的战略分析团队在支撑;岗位本身也有竞争优势,比测开岗会有更大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至于比起其他外部机会、薪资的 Gap 也不是那么难补齐,且组织架构简单,对于个体发展和学习成长的机会也很不错。

    后者已经领跑这个行业多年,最吸引自己的则是它是个全新的环境,从公司到文化到城市。

    个人看法是,如果能坚持做到自我驱动,职位和业务的优劣都没太多关系,最不济重新选择而已;而换个环境或许能让自己疲惫的状态重新激活一下吧。

    期间很荣幸听到很多前辈和朋友的忠告,让自己看待问题能够更清晰一些。Witon 给了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且养成了足够好的习惯、基本面没什么问题,那长期来看都是向上走的;即使短期做了一两手不是最优的选择,问题也不大,毕竟运气不会一直差下去。

    非常遗憾错过 FiT 的机会,也感谢 WSRD 带给自己的成长,祝福小伙伴和团队都能不断取得佳绩。


    择岗的过程简单记述几笔:

    技术面

    在 LeetCode 上刷了一阵题之后觉得太耗时间了,对于做上层业务的角色定位而言,为准备面试考察而刷题的成本太高了。虽然还是挺有乐趣的,深憾没有早一点利用好时间刷刷 OJ.

    在选择 Offer 阶段,有幸收到 Google 的 Pre-Screening 面试邀请,搜了下网上能找到的题目,顿时发觉水平差的太远,答复暂不参与了;希望自己做好准备,再尝试一下吧。长期来看如果走技术通道的话,还是要补齐基本功和 Interviewing English 了。

    Web 开发的面试总有太多经验型问题,需要稍微引导面试官向一些熟悉领域,不然如果没有实际经验、很容易在后续的细节提问上卡壳。比如考察前端优化手段,回答可以分域部署、然后将话题转移到如 HTTP/2 的协议演进上等等。即将 工程实践 的问题转移到 知识体系 的问题里面去,当然策略反过来同样成立。

    由于是一线岗位,Coding 能力的考察也是重点,除了 JavaScript / Python 由于近期项目中常用,很多其他 PL 题目基本都被坑惨。像 Java 多线程开发、Java 设计模式、JavaScript 原型概念、JavaScript 异步编程,十有八九会被问到。

    至于项目经历介绍,是可以很好做好功课的环节了。练习下白板书写和画图,如果能条理清晰地画出业务架构或技术体系什么的,还是很容易收获认可的。

    当然,没什么干货的话,很容易被羞辱得很惨的;自己从一个就业弱势的专业一步步走过来,也是有不少辛酸经历,持续学习和沉淀吧。

    岗位渠道

    LinkedIn

    原本对 LinkedIn 的感觉是很小众,定位不尴不尬、处于熟人网络和专业招聘平台之间,没想到在岗位质量和沟通渠道上,LinkedIn 给我的感觉都是最优的一个。

    一些 IT 招聘平台上看到岗位描述和薪资都比较浮夸了——认识的某位总监招 T2 即战力,招聘案例上写 T3 的能力需求和薪水中位数。还有就是平台作为中间人沟通效率很低,且简历保不准流到当前东家的 HR / BP 手里了,所以想跑路但还没做好准备的话,不要贸然提交简历上去。

    另外求职者能在 LinkedIn 看到同招聘端公司员工的几度人脉,自己做做功课就能获悉很多信息了。LinkedIn 针对岗位的推荐系统也挺不错的,和个人的工作经历契合度较高。

    弊端是要前期经营下好友链,如果身边圈子没人玩,那能加的就基本是各种猎头和 HR 了。

    猎头

    猎头似乎能了解到目标岗的薪资区间,谈薪时候能强势一些,此外面试各流程上也会给一些经验谈;其他的还是看面试者个人了。

    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猎头主要面向的是「被动求职者」,即长期跟进一些优质人才、并且把优质岗位机会推送过去最后促成跳槽。所以对于竞争力强的个人而言,积累一些猎头人脉也是不错的选择。


    新的航行

    纠结之后就迅速启动各项流程了,也致信给新团队那边所要一些业务脱敏的文档、学习资料什么的,那边也很快给了答复,看起来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