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奥密克戎的蹂躏下,赶在 2022 尾巴记录几笔想法

    AI

    “AI-Powered” 生产力工具真的来了,这一年英语交流及写文字时深度使用 Grammarly 和 DeepL,写代码时约 50% 时间会开 GitHub Copilot;AI 已经渗透到表达思想及建造物件这些领域了,并且做得非常好。个人对 Copilot 的观点更是经历了大转弯,以至于现在很庆幸还有一个 free subscription;虽说 IntelliJ 的各种花式代码补全已快形成肌肉记忆了,但 Copilot 带来的提效是跳出工具层面的:IntelliJ 提供给开发者“非线性”的生产力提升,但 Copilot 某种意义上是在创造生产力,比如最近用一些不熟悉的 PL 来刷 Advent Of Code,靠着 Copilot 有学编程的感受。

    最近 ChatGPT 持续霸屏,在开发者圈子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比如这个推文、用 ChatGPT 协助解释代码报错、并对比 Google 文本搜索的效果的。很多程序员都熟悉技术问题排查这个场景:用 Google 搜错误堆栈,然后跳 StackOverflow 等内容站点、再尝试从噪声非常多的内容里提取结论信息。一些大公司的有内部特色的技术栈及代码资产,这种技术问题排查分析更是困难。同 Copilot 一样,ChatGPT 在这种特定问题域下的结构化分析能力,同样将会是颠覆式的。估计未来企业内部的很多支撑系统,都会结合类似 AI 赋能的指令式 Bot,各种散装的 Dashboard / Portal 套娃造轮子终于要到头了。
    其他的开发者调戏 ChatGPT 的路数,比如这个文章 Building A Virtual Machine inside ChatGPT;有点细思恐极的感觉。

    IDE

    原本期待 JetBrains Fleet 能成为下一个扛旗的多语言通用编辑器(Polyglot Editor),目前看离 VS Code 距离尚远。Fleet 强调的几点竞争优势都还未打开局面,比如分布式架构(distributed IDE architecture)所期提供的远程开发及协同编辑能力、远没有成为开发者主流使用场景。插件体系和生态还处于起步阶段,Smart Mode 无法取代各 PL 对应的专业级 IDE,吸引用户的产品卖点估计还需打磨一阵。新的编程界面(a reimagined UI)带来的体验上的吸引力不足以让用户替换掉现有工具;不仅仅是 Fleet,IntelliJ-based IDEs 也在尝试革新 UI、这一过程有着非常漫长的用户牵引工作(见 Addressing the New UI Comments

    IntelliJ Platform 还在持续为 JetBrains 贡献价值,除了几个 IDE 现金牛产品,DataGrip / DataSpell 在数据领域的用户盘子越来越大;基于 IntelliJ Platform 孵化了 Qodana 及 Aqua 等新生代产品,一个是把 Code IntelliSense 沉淀为 CI 及 Cloud 能力,另一个是面向自动化测试领域开疆辟土。除了产品上新,也有产品下线的故事(见 AppCode),引发了用户在评论区的非常多不舍及不满。最后不得不提的是 JetBrains Gateway,2022 这一年从年初官宣跟 Gitpod 合作伊始,目前支持 Gateway 的 Cloud Vendor 基本上都到齐了。可见一个优秀的平台(Platform)不仅是企业创新时稳固的大后方,也能提供足够的试错机会(比如 JetBrains 基于 Projector / CWM / GW 的相继尝试)

    Kubernetes

    围绕 k8s 有很多漂亮的比喻,在技术布道上非常有煽动力;比如「云时代操作系统」这一表述、从 存储 / 计算 / 网络 角度同单机 OS 类比;希望灌输给开发者的观点即:云能很好满足弹性算力 / 容灾等工业级互联网应用的架构诉求,这些能力被「云」这个黑箱遮蔽、开发者聚焦业务逻辑即可。

    当然业务应用的系统架构及部署运维等各方面也要做出适配(云原生化);但相比之下、每次新的技术概念涌现,更多却是一场基础设施及平台支撑团队的狂欢,都在积极拥抱之以点缀门庭(或是甩掉债务缠身的老旧轮子)。k8s 在这点上也很好地提供了子弹——其来自于生态及社区背书的「既成事实的 PaaS 基座」定位、让大小厂的内部基建或多或少都在改造(没几个测试或生产 k8s 集群都不好意思出门);对业务研发或工具支撑团队来讲,k8s 的确帮助实现了 “make infra boring”.

    研发效能领域的各种平台建设上,拥抱 k8s 基本能发挥其 “platform for platform” 的优势,加速很多散装轮子的快速投产。如以下很多研效系统的通用能力诉求:

    • 应用模型:每做一个研效系统,起手式往往先对 项目 Project/ 应用 App 建模、接下来扩展代码服务域的属性(如 GitRepo)和各类 PaaS 系统的元数据(如部署单元 / 环境标);k8s 生态内可参考 OAM 模型定义及一系列 IaC 解决方案
    • 调度编排 & 资源创销:CI / 构建部署 / 测试平台 / Cloud IDE 等都要自研一套调度系统,然后逐步要支持复杂编排能力,比如亲和性 / 拓扑依赖指定等;这些是 k8s 已解决完美的命题
    • 任务批处理:除资源利用率及吞吐率,比较关注的是任务执行的一致性,如制品构建 / 代码扫描 / 自动化测试 / 索引计算的稳定性;比如应用 A 依赖 Jre(11) + BuildTool(xyz) 在没有镜像化时,解决不同任务间的环境状态问题非常困难;此外要考虑分组并发执行、缓存复用等问题
    • 配置管理:开发 / 测试 / 生产等多环境下应用的配置管理、配置变更部署等
    • 命令管道:有时候需要进入到 CI / Stable 环境实例里执行一些 ad-hoc command、或提供一个 Cloud Shell 给到用户对服务做一些原地变更或现场排查。这条 Tunnel 也是内部安全攻防时蓝军的最爱

    以这一年全新起步的 Cloud IDE 底座建设上来举例,k8s 带来的价值点:

    • 研发过程中的存储计算实体,以 k8s workload 形态存在,依赖 k8s 管控面实现成熟的编排调度能力;并且降低独占式的资源使用(如为每个用户分配一个高配虚拟机)带来的巨大浪费
    • 研发环境代码化:将(如用户的 Code / Index cache 等)同不变(如 Workspace spec)的部分分离,实现环境标准化、环境基线治理
    • 资源隔离:如各种研发组件(如语言服务器、构建工具链)可分离在独立容器、确保更细粒度资源隔离,避免如 Build 活动阻塞 WebIDE 响应

    这种可编排、声明式的云研发环境,一大特性是标准化随用随抛;即用户同时创建多 Workspace 用于并行开发、而不用在切换工作焦点前做 git stash 一类的环境状态暂存的操作。这种 Ephemeral DevWorkspace 能给研发活动带来什么样价值?除了一些管控方向上被认可的收益(如降低基于工程师本地的代码存储及构建所带来的数据泄漏 / 软件供应链投毒等风险),对最终用户来讲、离替代本地研发环境还有差距。但回顾 VCS 系统的演进(如 Git vs. SVN),基于 Git 的轻量分支模型、在研发迭代模式上有了如 Gitflow 工作流等创新实践;很多场景价值是基础能力的副产品,对于云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一年也有一些外部对话,如 Coding 张海龙老师提到,很多共享组件是无法完全是 Ephemeral 形态的,最典型的例子是数据库;此外就是联调时的业务流量问题,一个密闭的独享环境是缺乏验证能力的(因此 Nocalhost 的解决思路是替换一个开发态的工作负载)

    k8s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最大的一个是问题排查链路过长,往往对依赖的 infra 没有足够权限(如使用共享集群时),问题解决只能靠拉群推动;故障面也比较发散,可能是资源水位紧张、或是内部管控链路的某跳系统异常、也可能是某些云产品故障,甚至碰到过集群凭证被删的情况。

    另外 On-Premise 部署(如整套产品技术的对外输出,或为满足如合规场景下的独立建站需求),需要很大的改造和实施成本;行业竞品 Gitpod 的 installer 以及 OP 路线就切换了很多次,之前调研时总结的旧文 腾讯云上 Self host Gitpod 里的方案都已 Deprecated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