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为合作译者在 InfoQ 上发布了一篇译文:硅谷“网红”技术大牛 Steve Yegge:退休后面试工程主管,他们居然让我写点代码
标题是 InfoQ 才华小编 Tina 拟的,也非常感谢 Tina 的全程帮助、以及 Hendry 韩老师的牵线。
10.7 晚跟 Joe 留言讲 Steve Yegge 发表在他们厂官博的文章,本来想聊聊他们“谷”含量又上去了的这个新闻。
然后突发奇想,提议他去问 Beyang 和 Steve 能不能授权翻译这个文章?
从平日里对技术小作文的丰富阅历来判断,这篇文章翻译过来大概率会出圈——不光在代码搜索 / 开发者工具这个圈子,估计整个程序员群体都会比较有话题感。
然后这个事情就这么成了。10.7 开始有想法并商议这个事情,10.16 InfoQ 公众号头条和官网发表,合并 3w+ 的浏览量。
从 PM 视角回顾记录下这个「项目」,顺便包装成一个招摇撞骗的领导力案例 🐶
动机
- 10.7 聊完,跟 Joe 都觉得这个事儿有搞头。于他来讲,作为 Sourcegraph 员工、翻译官博的文章替公司宣传是合情合理;且新入职的 Head of Eng 是他的 Skip Manager,他跟未来的大老板混个脸熟也有益无弊。
- 从我的立场讲,这文章在疯狂地为开发者工具带货,如果能让上位者们看到业界输入的声音,能省下不少写 PPT 搞汇报和布道的杂活。在前司的晋升场讲 CloudIDE/LSIF,讲得失败无比、评委们对这摊领域丝毫无感;当时一个念想是从业者还是要有做蛋糕的意识的,利人利己。顺便署名个合作译者,圈子这么小、对个人外部影响力也是有益的。
可行性及 ROI 分析
- 【风险】一开始就瞄准了 InfoQ 公众号,但是都没有 InfoQ 的接口人;如果没有靠谱线人的情况下是否继续翻译?怎么做备选方案
- 【风险】这个事情看看是否要 Sourcegraph “官方同意”
- 【成本】按章节来分工翻译然后合并校对们,看起来还是很容易并行处理,但是估计也要几个晚上的时间
- 【收益】我们展望了一下可能的美好结局:比如文章发表之后评论区热情洋溢;又比如我们瓜分了稿酬、并作为下一次线下面基的咖啡经费。。
风险应对 & 结果:
- 跟 Joe 商量,如果没搭线成功的话,再找其他 KOL 发表;不过对这个文章/话题内容的价值还是很有信心的,专业媒体估计不会放过它的,即便不是我们,早晚也会有人翻译的。最后还是请韩老师帮忙搭线成功了 InfoQ 的编辑 Tina 老师。向 Tina 介绍了背景,发了原始文章及 HackerNews 上对这个事情的讨论,以及 InfoQ 之前翻译过的 Sourcegraph CTO Beyang 写的文章;此外为了介绍 Steve Yegge,也找了之前左耳朵耗子老师在他的个人站上翻译的两篇 Steve Yegge 的文章(#1, #2)。然后 Tina 也很敏锐感受到文章有机会,问了一些我们的情况就愉快决定接受译稿了。
- Joe 也觉得这个 Approval 是礼节性的,这个征得同意的过程可以跟翻译工作并行;还是相继收到了 Steve / Beyang 的肯定答复。
进展
- 【10.08】翻译了 Ep3、4
- 【10.09】翻译了 前言和 Ep1、5
- 【10.09】Tina 介绍了 InfoQ 侧接下来的流程,然后也确认告知周日可以头条发布的
- 【10.10】翻译了 Ep2
- 【10.12】翻译了 Ep6,除了一些细节基本完工了;Joe 约语音校对一把
- 【10.13】将 Notion 链接发 Tina 讲了下进展,然后整了一份纯文字版;Tina 同步到了石墨文档并做了一些编辑,比如去掉了原文星战梗的小标题、头尾的一些宣传色彩过重的文字替换成了 Steve 的背景介绍等等
- 【10.13】晚上 20:30 语音对了稿子,发现还是同步协同比异步协同高效多了;直接石墨上改完细节之后告知 Tina 终稿可以了
- 【10.14】Tina 安排专业的校对、并发了微信公众号的预览
- 【10.16】上报纸了
总结
- 用好工具:Notion / 石墨 都非常强大(后面应该要安利下 InfoQ 编辑们试试语雀);DeepL 节省了 95% 的基础翻译工作;Fantastical / 腾讯会议 用来做会议安排及同步交流也是非常棒。
- 试一些看起来不靠谱的事情,然后对协同的伙伴都抱有善意的假设,事情不会看起来那么难。而且最大的付出也只是几个晚上的时间和同各方的沟通往复,但收获却是丰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