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电君聊他们做的阿里小蜜,完全飘在 AI 浪潮的最顶端,产品做得漂亮,结果也不错;又聊了聊这边在做的研发平台和 IDE,不由感慨一个细分领域下的内部项目实在难搞。
很多 AI 项目投产后的 KPI 参照组是此前的人肉运营方案,高维颠覆低维的碾压场景,不要太轻松。相比之下「研发提效」面对的局面是,一个业界顶级的工程团队、能否从 90 迈提速到 95;即使提上来,也很难感受到什么差别。
而且技术上如果只是基于 SDK 做些整合类的 Add-ons 特性,没有什么惊天泣地的技术亮点,述职时如何面对老板们的冷漠。
产品与匠心
吐槽之外,聊了下关于产品匠心的观点,都赞同多数生产工具都严重缺乏情怀,企业级产品天然要面对用户无意识的浮躁心态(工作使用 vs. 自发使用),而如果做产品时急功近利,用户注定会回报以无尽的嘲讽和吐槽。
回想每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工具产品,xxBrowser, xxMail, xxOffice, xxReader, xxPlayer, xxChat,是不是都有一些暖人的细节在里面。“用户不会单纯为了产品提供的功能而购买产品,而是会购买有同样功能但是被赋予了某种能与之产生共鸣的意义的产品”。
写作与编辑器
写作的几个要素:灵感、精力、工具,往往就像多重约束一样无法兼得;比如年轻时有前两者,但纸笔作为工具太难驾驭——经常写不到两行就横竖看着字难看,然后就写不下去了。
幸运的是电脑和手机开始接管了文字的纪录,工具相比千百年来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一路来除了写心情和胡言乱语,也开始写代码、工作汇报和各种文档。接触到了一些用于沉淀文字的在线平台和客户端软件,熟悉了各种富文本编辑样式和排版渲染;花了很多心血打磨 Vim,慢慢博客文字又转用 VS Code 写了。
现在写作的动机是什么?为机械的生活写几笔脚注,为匆忙的历程记一记流水账,或者只是为了制衡每天倾泻而入的外部信息、随手敲两句吐槽。
写作热情也总会被一些阻力消耗殆尽,尤其灵感这种东西往往一闪而逝,然后苦苦冥思求不得。
最早的几个笔记本电脑都很沉,很难作为随想随写的工具。刚工作那些年在搞安卓,工余的无聊时间开始写一个自产自用 App,支持暗色背景、文本加密及批量导出等等特性;起了名叫做 FishDiary,也是这辈子写过 App 的巅峰了。
欢迎引导页的文字竟然是小王子,那阵幼稚病还不轻…
顺便翻了下代码记录,第一条提交是 “2013-01-10 Initial Commit”,来深一年半的日子,不由回想起前海花园的昏暗小卧,彼时每天都被智齿和其他一些隐痛撕扯着,或许创造力就源于此吧:)